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把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寄托在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上,導致了大規模毀林毀草開墾種糧。然而大規模開荒,雖然使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但擴種的土地絕大多數是坡地和沙質土地,土層薄、土質差、肥力低,再加上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沙漠化面積擴大,生態環境惡化。脆弱的生態環境根本無法保證糧食的穩定高產,帶來的只有土地沙化、生態失調、群眾生活貧困。
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和切入點,而退耕還林(草)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實施退耕還林(草),意義重大。不僅可以遏止風蝕、沙化、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面積,拓展林業發展空間,而且可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牧業經濟全面發展。
然而,要實施好退耕還林工作,不僅要領會好上級有關文件精神,還要做好群眾工作,使群眾了解到這項工作既可以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又可以造福子孫后代,是一項全人類受益的偉大工程。為進一步加強退耕還林工作,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廣泛宣傳發動,讓政策深入人心。為加強退耕還林宣傳,最重要的要充分發動群眾,各地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標語和設置標志碑牌等多種方式,廣泛深入宣傳退耕還林的重大意義和政策措施,為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強有力的宣傳,使退耕還林的好政策家喻戶曉,讓退耕農戶像吃了“定心丸”一樣自覺支持和維護退耕還林工程建設。
(2)合理選擇造林樹種、優化造林技術模式,提高造林質量和成效。在工程的實施中,要從施工作業設計開始,各地充分征求農民意愿,合理選擇既能發揮生態效益,又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樹種,讓退耕農戶成為退耕還林的主人,變過去“為國家、集體造林”為“為自己造林”。從而增強造林積極性和責任心,確保造林質量和成效,為退耕農戶今后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礎;積極探索生態脆弱地區的樹種選擇和造林技術模式,走一條生態建設和后續產業培植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首先,對劇烈面蝕、溝蝕以致崩塌,地表為薄層半風化覆蓋,植被稀少的中山地帶,主要采取刺櫟與馬桑、華山松與刺槐、華山松與旱冬瓜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其次是對低溫冷澇、冬季冰凌、凍撥嚴重、喬木樹種難以成活生長的地區,主要采取懸鉤子與草、接骨木與草帶狀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再次是對海拔在1 000米以下,土層相對深厚,土壤肥沃、水熱條件較好的區域,主要采?。s交竹、慈竹)與篁竹草,(桃、李、橙、柚、柑橘)與砂仁、板栗與苦丁茶混交等典型造林模式。最后是對海拔在1 900米以上,雨霧日較多,適合方竹生長及天麻繁殖的區域主要發展天麻菌材林和附加值較高的竹種,采取方竹與木姜子、筇竹與苦桃、野毛桃與野櫻桃混交等造林模式。
(3)深化改革,創新造林經營機制。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精神,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大力扶持林業龍頭企業,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辦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一些地區、一些企業較大規模地參與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主要發展生物農藥及工業原料林,極大地促進了地方林業產業的培植和發展,為退耕還林工程實現“穩得住、不反彈”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4)認真落實“林權是核心”,加快開展確權發證工作。為切實加快退耕還林地核發林權證的工作,依法維護退耕農戶的合法權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認真總結分析林權證發放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找出發證緩慢和存在問題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同時要求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及時完成原先退耕還林地的林權證核發任務。每年度要做到當年退耕還林,當年發證,切實把誰造、誰管、誰所有、誰受益的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確保退耕還林“林權定人心”。
(5)加強督促檢查,確保任務完成和政策兌現。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中,各級領導應經常深入基層調研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加強督促和指導,對退耕還林責任狀的執行情況進行逐項考評,并兌現獎懲。省、地、縣林業部門在造林任務完成后,要及時開展縣級自查、地級抽查及省級復查工作。對自查合格地段及時出具驗收證明,讓退耕農戶及時領取退耕還林各項政策補助,取信于民。
國家對退耕還林實行省級政府負全責和地方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各級政府都要采取有力措施,層層簽訂責任狀,落實任務和責任,并把工程建設作為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同時要制定有利于實施退耕還林,有利于調動群眾積極性,有利于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政策、措施和辦法,進一步推進退耕還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