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情況匯報
崆峒區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情況匯報
一、基本情況
崆峒區轄13個鄉、4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工業園區、3個街道辦事處,有252個村、12個社區,行政區域總面積1936平方公里,總人口49.3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8.52萬人,2007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10 元。目前,全區共有鄉鎮敬老院14個,建筑面積1680平方米,服務人員35人,五保供養對象1497戶1681人,其中:集中供養90戶95人、分散供養1389戶1526人,集中供養的五保對象每人每年發放供養金1540元,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每人每年發放供養金1356元。
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情況
1、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規章制度。自2006年10月全面實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以來,區上及時成立了由分管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責任和要求。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由鄉鎮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落實了鄉鎮政府一把手負總責責任制,確定了專兼職工作人員,保證了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時,區委、區政府根據國務院《五保供養條例》和省、市五保供養辦法,結合全區實際,制定了《平涼市崆峒區農村五保供養暫行辦法》,從組織領導、供養對象、供養內容、供養標準、供養形式、供養機構、資金管理等七個方面對全區農村五保供養工作進行了全面規范,為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和制度保障。
2、認真調查摸底,嚴格審核程序。從2006年10月29日開始,至12月10日結束,由區民政局牽頭,各鄉鎮和村委會積極參與,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年齡、家庭收入、生活自理能力和法定贍養人等情況進行了認真核查,全面核清了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人數和基本生活狀況。調查摸底結束后,由村委會根據摸底情況以社為單位對符合條件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進行了公示,群眾無異議后上報鄉鎮人民政府審核,鄉鎮審核后再上報區民政局批準并發放農村五保供養證書,確保了五保供養對象的界定工作公開、公正、公平進行。目前,全區共保障五保供養對象1497戶1681人,其中集中供養90戶95人,分散供養1389戶1526人,達到了應保盡保的要求。
3、結合區情實際,合理確定標準。我區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省、市要求和全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合理確定了供養標準,做到了適度保障。經測算,我區農村集中供養的五保對象每人每年1540元,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每人每年1356元,分別占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6.8%和50.04%,供養標準和全區農村消費水平基本持平,基本上能夠保障五保老人的吃、住、穿、醫、葬五個方面的需求。另外,從2007年開始,民政部門籌集資金1.681萬元,幫助五保供養對象繳納了新農合參合資金,為五保供養對象積極落實農村醫療救助政策,兩年來共發放農村五保對象醫療救助金12.3萬元,有效解決了五保供養對象“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4、積極克服困難,落實配套資金。按照省上規定,農村五保供養資金由省、市、區三級財政分級負擔,省財政每人每年補助600元,其余由市區兩級財政配套解決,其中市財政負擔配套資金的10%,區財政負擔配套資金的90%。自全區五保供養工作開展以來,區委、區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每年都在財政預算中足額列支五保供養資金,其中:2006年追加預算38.4萬元,2007年和2008年每年列支115.2萬元。今年以來,第一、二季度五保供養資金已全部籌措發放到位,已發放農村五保供養資金114.6萬元,三季度資金正在籌措,預計到9月底前將全部發放到保障對象手中。另外,5.12地震發生后,按照省、市要求,共為全區五保供養對象發放臨時生活補助245.2萬元,使他們5至7月份的供養金平均達到了600元。
5、加強敬老院建設,改善居住條件。全區敬老院的分布情況是:川區4個、南部山區3個、
北部塬區7個,敬老院布局基本合理。但我區敬老院大多數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基礎設施老化,已不能滿足當前集中供養的需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2006年,區民政局制定了全區農村敬老院建設五年規劃,計劃在“十一五”期間逐年新建、擴建一批敬老院,保證五保對象的正常生活。2007年,區委、區政府共投資90萬元,實施草峰、寨河兩個敬老院建設項目,共修建平房60間,完成了院落硬化、綠化和大門圍墻等附屬工程,經市政府驗收,被命名為“全市示范敬老院”。目前,共設置床位60張,入住五保老人50人,配套建成了灶房、洗澡間、文化娛樂室,為每位五保老人配備生活用具1套,制定了敬老院管理制度,招聘服務人員4名、管理人員2名。今年,區上投資761萬元,征地11.5畝,實施了區中心敬老院建設項目,計劃修建三層戴帽綜合樓一幢124間3807平方米,配套建設鍋爐房、大門、花園、圍墻和老年活動場地等附屬設施,購置五保老人生活、娛樂等用品,全面解決川區六鄉鎮五保老人的集中供養問題,為構建以敬老院為骨干、居家供養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格局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目前,已完成投資300萬元,建成了四層主體工程,預計在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同時,為了加強對區中心敬老院的管理,區委、區政府已將區中心敬老院批準為科級建制,核定了編制,正在申請市政府審批。
三、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雖然我區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有效保障了供養對象的基本生活。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五保對象供養標準偏低。近年來,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現行供養標準已難以保障五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尤其是集中供養對象,在敬老院無任何收入的情況下,基本都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直接影響了集中供養對象的生活水平。二是敬老院經費投入少。目前,鄉鎮敬老院沒有專項經費,管理服務人員待遇低,不能安心敬老院工作,直接造成了多數敬老院的管理不夠規范,衛生條件較差。三是敬老院建設資金難以籌措。區中心敬老院項目共需資金761萬元,目前區上已投入建設資金50萬元,在區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其余建設資金尚無著落,嚴重影響了工程進度。
今后,我區將以本次市人大檢查指導為契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和省、市有關精神,積極籌措資金,進一步建立健全五保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加快農村敬老院建設步伐,努力保障五保供養對象吃、住、穿、醫、葬五個方面的需求,全面推進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篇二:碧塘鄉五保供養工作調查報告
碧塘鄉五保供養工作調查報告
李華強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始于上個世紀農業合作化時期,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逐漸成為中國農村的社會基本政策。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稅費改革以來,農村政治經濟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五保供養工作也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近日,筆者對永興縣碧塘鄉7個村的五保供養工作進行了調查,發現了一些問題,也進行了一些思考。落葉知秋,管中窺豹,希望本文對更好地促進和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作出一些積極有益的探索。
一、調查情況
1、全鄉基本情況
碧塘鄉位于永興縣城南部,離縣城僅10里之遙,是傳統農業大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在全縣屬中上水平。全鄉下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21931人,其中農業人口21390人。2004年末統計上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6元。全鄉有五保對象332人,其中已納入五保對象302人,占90.96%;
應保未保30人,占9.04%。五保對象占全鄉農業總人口1.55%。五保對象全部采用分散供養方式。2004年全鄉自然減員五保對象4人,自然減員率占五保對象的1.2%。
2、調查對象情況
①對象分析。本次調查對象100人,其中男性73人,女性27人,男性占絕大多數。五保對象中,有配偶的22人;
有女兒的40人;
孤老的41人,孤兒2人。
②年齡分析。60歲以下的18人,60—69歲的28人,70—79歲52人;
80歲以上的2人。
③身體狀況。五保對象中,殘疾的26人,長期患病的30人,其中大病的13人,健康狀況一般的45人。生活基本自理的71人,難以自理的29人。
④土地情況。有土地的82人,田畝在1畝以下的79人,1-2畝的3人。其中自種自收的10人,承包給他人耕種的72人,每年得到稻谷100—300斤。沒有土地的18人。
⑤住房情況。有住房的87人,其中磚瓦結構的57人,土坯結構的25人,危房的5人。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下的67人,20平方米以上的33人。無住房的13人,其中暫住他人房屋的4人,住廟宇的2人,住茅草廠棚的1人。
⑥供養經費情況。2004年每人民政供養經費400元,暫到位200元。調查7個村中,除周圍家村每年年底提供 元五保補助金外,其它村不提供五保補助。7個村中,除茶園連心組、新村組因五保戶無地,組上提供每年600斤稻谷外,其它村民小組不提供物質資金。部分有女兒的五保每年提供100—500元不等資金或者物質。
二、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調查數據分析,并結合調查情況,目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中存在以下問題:
1、供養標準低。稅費改革前,碧塘鄉年五保供養經費標準為每人130元,而實際落實標準為40元。稅費改革后,供養標準升至200元,2004年標準提高至400元,暫到位為200元。按1994年《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五保供養實際標準,不應低于當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碧塘鄉2004年末統計上報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96元,供養水平(以400元標準算,每年稻谷以300斤為準折算成現金210元)占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以天計算,五保戶每天生活費用只有一元左右。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數字。
2、五保對象生活極為困難。調查中發現,五保戶住的大都是殘舊破損的房,面積小,環境差,還有一部分仍在岌岌可危的土坯房中,房子隨時可能在一場暴風雨中倒塌,五保戶的生命安全根本難以保障。許多五保戶房中除了一張破床,一些破舊衣物被褥,便于一無所有了。更有甚至,極少數五保戶無家可住,只好搭建茅草房權作安身之地。從調查情況來看,組上雖然不負責五保戶衣食住行,但大都為提供了耕地。擁有稻田的五保戶,一般承包給他人耕種,由承包人每年提供100—300斤稻谷,這就是他們一年的口糧。部分五保戶還擁有一點自留地,勉強勞動,種蔬菜以自給,比如茶園村五保對象。沒有耕地的,大部分組上每年都提供300—600斤稻谷,如茶園連心組、新村組。也有的則安全依靠政府以及親戚、族人救濟度日。五保戶大多年老體弱,疾病纏身,但由于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面對疾病,也只有小病忍著,大病挺著?!巴砩瞎聼粽展掠?,患病無人知,屋漏無人問,穿衣做飯無人幫”,這就是五保戶生活的真實寫照。
3、應保未保突出。全鄉共有符合五保條件的就保對象332人,由于受客觀因素制約,未納入五保范圍的30人,占應保人數的9.04%。該保的人得不到保
障,該保障的內容不能全部保障,這已成為五保工作中一個突出問題。我國即將進入老齡社會,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強,符合五保條件的老人數目也在相應增加,應保未保群體將日益增大。
4、鄉村組未盡五保供養職責。按《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五保供養是農村的集體福利事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提供五保供養所需的經費和實物。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五保供養工作的實施?!倍鴮嶋H上,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村組兩級都漸漸淡化了責任意識,基本上不再承擔五保供養職責,除了還堅持以田輔保外,對五保戶日常吃、穿、住、行、病根本不予關心。鄉鎮干部由于某種工作較忙,一年基本上難以去五保戶家中一看,即使年底送五保供養資金,要么讓村干部代送,要么送了就走。使五保戶感到孤獨無依,缺少政府的溫暖與關愛。
5、五保供養經費無法保障。在諸多五保供養存在的問題中,最關鍵的就是如何保障五保供養工作經費和如何保障經費落實到位問題。這兩個問題無法解決,五保供養工作就難以得到提高。稅費改革前,五保經費來源于鄉統籌村提留,鄉里籌集到五保經費后,實際落實到五保戶手中卻只有少部分。1998年,人均鄉統籌20元,全鄉可以籌措資金40萬元左右,而用于五保供養工作的只有六千元左右。2001年標準為200元,但實發60元,后來在上級有關單位的督促下,才于2002年補發140元。稅費改革后,五保資金理論上有四種融資渠道: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農業稅附加收入,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一事一議籌款。實際中,碧塘鄉除周家村外,其它12個村集體經濟是空白,一事一議也難以操作,這兩項不能成為五保經費的來源。農業稅附加和農業特產稅附加,應當用于村級三項費用,即村干部報酬、辦公費、五保戶供養。但在農村普遍存在的農民納稅意識不高的情況下,村有財務任務難以完成,村里只好用兩稅附加來抵清財稅任務,這樣后剩下的資金,連村干部報酬及辦公費都難以保障,又何談五保供養經
費。自2005年起,我省取消農業稅,在由于歷史原因早已負債累累的鄉村財政,連其本身正常運轉都難以為繼,要按原來體制依靠鄉村為主解決五保供養經費更是天方夜談。
三、思考和建議
我國是偉大的文明古國,有著敬老愛幼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六大提出親民政策,要求以人為本,關心弱勢群體。因此,必須重視和關心五保戶的生活和生存狀態,切實做好五保供養工作。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修改《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1994年,國務院頒布指導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是在延續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思路下產生的,忽視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變化,沒有根據形勢的發展作出相應調整,以至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甚至制約了五保供養工作的發展,建議各地要結合社會經濟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改?!掇r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第2條規定,“五保供養是農村的集體福利事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提供五保供養所需的經費和實物。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五保供養工作的實施?!钡珡哪壳扒闆r看,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大部分村集體解體,村組織作為集體經濟組織,難以給五保供養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實物。鄉鎮財政屬于吃飯財政,取消農業稅后,更是舉步維艱,也不能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因此,建議條款中五保供養的性質,應由“農村集體福利事業”改為“社會福利事業;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提供五保供養所需的經費和實物”,可改為“縣級財政統籌提供五保供養所需經費”“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五保供養工作的實施?!?,可改為“縣級人
篇三:關于我縣五保供養工作調研匯報
關于我縣五保供養工作基本情況的匯報
各位領導:
首先,歡迎劉主任、彭局長等省市領導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到我縣調研工作。下面我就我縣五保供養工作的基本情況向在座的各位領導做一個簡要的匯報。
一、我縣五保供養工作的基本現狀
我縣地處鄂東大別山南麓,東鄰英山,南連浠水,西接麻城、團風,北與安徽省金寨縣交界,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老區縣和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版圖面積2144平方公里,下轄7鎮5鄉4個國有林場,412個行政村,6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9.6萬人,在冊實有五保供養對象2840人,其中集中供養對象980人,分散供養對象1860人,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科學發展理念,高度關注農村弱勢群體,認真貫徹實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全面落實五保供養政策,加大農村福利院后續管理力度,五保供養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有效地保障了農村最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
主要表現在:
1、加強領導,強化責任,為五保對象供養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來,為切實抓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我們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研究制定了《關于規范五保供養工作的通知》、《羅田縣農村福利院管理暫行辦法》、《羅田縣農村福利院規范化管理考評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并與鄉鎮、福利院簽訂了安全管理責任狀,明確了鄉鎮政府和縣直相關部門責任。我縣堅持把農村五保供養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的民心工程來抓,明確目標任務,把農村福利院管理工作納入縣政府對鄉鎮、對縣直單位年度目標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定期和不定期地由縣民政局牽頭對各鄉鎮政府、福利院開展工作情況專項檢查,確保了農村五保供養責任落到實處。
2、突出重點,落實政策,為五保對象供養提供資金保障 近年來,我縣在財政極不寬裕的情況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五保供養水平,真正使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目前,我縣已初步建立五保供養費自然增長機制,適時提高供養費標準,現分散供養五保對象供養經費由2008年的800元提高到2010年的1300元,集中供養對象年供養費由2008年的1000元提高到1800元,今年我們按照上級要求,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了300元。同時,我們優先解決五保對象供養經費和五保供養公益服務經費,2010年我縣共計落實五保對象供養資金418.2萬元,其中:中央轉移支付資金224.85
萬元,省財政中列支176萬元,縣級財政預算安排17.35萬元;
福利院公益事業經費31萬元,福利院工作人員工資由2008年的人平6000元提高至人平8000元。我們還資助所有五保對象參加新農合,并相應提高五保醫療救助標準,五保對象醫療救助標準由每年3000元提高到7000元。
3、強化管理,規范運作,為集中供養對象提供服務保障。
我縣現有農村福利院17所,現有院民980人,工作人員37人,集中供養率為34.5%。按照上級要求,近年來我們一改過去平均分配,撒“胡椒面”的作法,集中資金,集中力量重點每年建設幾個重點院、精品院。我們一是下大力氣開展慈善溫暖工程。先后投入資金25萬元,集中對駱駝坳鎮福利院、鳳山鎮兩河口福利院、九資河張家咀福利院、三里畈七道河福利院、白廟河虎形塆福利院、匡河付家莊福利院等6所福利院的取暖、淋浴設備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徹底解決了以上6個院老人過冬取暖和洗澡的突出問題。同時,每年縣財政拿出5萬元用于農村福利院維修改造資金補助;
二是籌措資金解決五保老人的居住問題。每年計劃安排解決1-2個院的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2010年我縣重點在勝利、平湖兩個院投資150萬元新建福利院綜合樓兩棟,徹底解決勝利鎮和平湖鄉的集中供養對象的居住問題;
三是撤并村院、小院,合理配臵資源。按照省廳要求,為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我們針對一些院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安全隱患多,不便于管理的現狀,采取多種穩妥有效的措施,逐步撤銷。2020年已安
排九資河、大河岸2個鄉鎮小福利院進行合并,投入資金集中改造中心福利院。并根據實際情況將供養對象大部分就近轉移到附近鄉鎮中心福利院供養,小部分有自理能力的對象在自愿的基礎上返回各自村轉為分散供養對象;
四是積極爭取公益崗位,落實院長待遇。鑒于我縣農村福利院管理人員責任大,工資低,應有待遇得不到充分落實的實際情況,積極向縣委縣政府反映,爭取通過以錢養事等途徑,已經爭取23個公益性崗位,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工作的積極性;
五是大力發展院辦經濟,建設福利院長效機制。為了提高福利院的造血功能,補貼五保資金的不足,近年來,各鄉鎮為福利院調田調地,因地制宜,積極開展果樹種植、牲畜養殖、釀酒、木材加工等副業生產,有效的改善了院民生活。
二、當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保未保的現象較為突出。我縣現有2840人五保供養對象是2002年農村稅費體制改革時各鄉鎮上報的數字,當時由于五保供養費用是在“三提五統”中列支,因此,各鄉鎮、村為了減輕負擔,都不同程度采取少報的方式,這一數字一直被上級列為五保轉移支付資金的數據,十年未變。導致全縣五?;鶖祰乐仄?。根據我們2005年五保核查及近年來農村低保核查中掌握的情況,我縣應保未保人員預計在1030人左右,其中年滿60周歲的三無老人876人,重病單身對象18人,殘疾單身對象38人,癡呆傻單身對象98人。目前,我們采取對上述對象優先納入農村低
保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但是,他們的吃、穿、住、醫、葬都存在問題。
2、五保供養的標準偏低。近兩年,由于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原有的五保供養標準已遠不能維持基本生活。根據我們對現今市場物價水平的調查,要保證一個對象一年的基本生活,至少需:
大米:每天1.5斤(2元/斤)×365天=1095元
肉 :每周1斤(12元/斤)×4×12個月=576元
油 :每天2兩(7元/斤)×365天=504元
菜 :每天5元×365天=1825元
柴、鹽、水、電等:每天2元×365天=730元
合計:4730元。
因此,現行的供養標準難以保障我縣五保對象的基本生活。
3、福利院管理人員力量薄弱,隊伍建設亟待加強。隨著“福星工程”的開展,福利院規模不斷擴大,集中供養老人不斷增加,傳統的管理模式和人員配備以及人員的工資待遇已不能適應福利院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一是福利院管理人員年齡老化,多為過去離任村干部,年齡偏大且管理水平較低,服務意識差;
二是福利院管理服務人員配備比例較低,平均30人才配備一名管理人員,遠低于1:10的配備要求,人少事多,難以實現高質量服務;
三是工資待遇低,經費解決渠道不明朗,工作人員每月平均工資水平只有600-800元左右,更談不上其他養老、醫保等待遇保障。他